家校自习室小学一年级内容页

教师指导到位 学生才能学有所得──《看电视》教学案例及反思

2023-09-17 22:00:01一年级154

教师指导到位 学生才能学有所得──《看电视》教学案例及反思(通用13篇)

教师指导到位 学生才能学有所得──《看电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1

  《看电视》一课是第二组课文中一首短小的诗歌。它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感人场面,巧妙的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作者以“奇妙” 为线索贯穿全诗,开头、结尾两次提到我家看电视有些奇妙,中间三小节则具体写到我家看电视的奇妙之处:放弃自己爱看的节目,换成别人爱看的频道。教学时我尝试了先由教师指导学习第二小节引导总结出学习方法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朗读感悟第三、四小节的“扶──放式朗读感悟法”,结果课堂上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课堂上我由题目入手,让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读课文,读完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当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说我们家看电视有些奇妙?”这一问题时我就引导他们再次读书“是啊,我们家看电视到底有什么奇妙的呢?答案呀就在课文中,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小节写出了我们家看电视的奇妙之处呀?”学生读后便很快找出是第二、三、四小节。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用心地读读第二小节,看看你又能读懂些什么?这次老师希望你能把自己读懂的内容用一句完整的话说给大家听。”

  (学生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爸爸是个足球迷,奶奶是个京剧迷。

  师:好,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奶奶是个京剧迷的?

  生1:我是从“奶奶听得入了迷”这里知道的。

  师:你很会读书。其他同学还读懂了什么?

  生2:我读懂了爸爸明明很喜欢看球赛,却为了奶奶,把球赛关掉换成了奶奶爱看的京剧。

  师:这么长的一个句子你能说通顺真不错。同学们,奶奶爱听京剧,听得都入了迷。可是爸爸呢?

  生:一点儿都不喜欢,在打盹睡觉呢。

  师:明明有爸爸爱看的球赛,为什么爸爸还要换成奶奶爱看自己却一点儿都不喜欢的京剧呢?

  生:因为爸爸很孝顺,他想让奶奶看会儿电视。

  生:因为爸爸很爱奶奶,他想让奶奶高兴。

  师:同学们真的是读懂了,那你能不能用“因为……所以……”连起来说一说?

  生:因为爸爸很爱奶奶,他想让奶奶高兴,所以爸爸把球赛关掉换成了奶奶爱看的京剧。

  师:同桌之间说一说,如果你的同位说得不通顺请你帮帮他。

  (学生同位互说)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这一小节,仔细体会爸爸对奶奶的爱。

  (学生动情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现在让我们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一小节的。我们是先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再读,思考谁为什么把电视节目换掉?并用“因为……所以……”连起来说一说?最后再次读课文,用心体会家人间的关爱之情。(师请一位同学重复一遍)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三、四小节,待会儿看看谁的收获最大?

  接下来的时间学生们一个个都在认认真真地读书,读完后还主动地与同位互相交流讨论自己读懂的内容,特别是在用“因为……所以……”连起来说一说是谁为什么把电视节目换掉时,很多同学当上了“小老师”教自己的同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我从未见到过的,他们毕竟只是六、七岁的一年级孩子啊!

  反思这次成功的尝试,我的感悟很多:

  一、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许多老师就片面地理解为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致使许多课堂上出现了放任自流、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要知道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是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机融合的过程。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老师精当的引导,巧妙的点拔。只有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学有目的、学有方法、学有所得。

  二、阅读教学就要以读为主,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采取不同方法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逐渐深入下去地读书。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这样的阅读训练,我们的学生就能做到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

  三、一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我们要相信他们学习的巨大潜能。只要教师正确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由扶到放的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教师指导到位 学生才能学有所得──《看电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2

  《看电视》是一首短小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感人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精彩处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感慨万千。作者以“奇妙”为线索贯穿全诗,开头、结尾两次提到我家看电视有些奇妙,首尾呼应;整首诗也都在写我家看电视的奇妙―放弃自己爱看的电视节目,换成别人爱看的频道。最后,作者巧妙地抛给读者一个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一样什么东西?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谜语让学生猜。师:“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变花样。――打一家用电器”(谜底:电视)接着问:你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你知道爸爸妈妈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然后出示课文插图,设问:这家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你知道他们在看什么节目吗?最后师过渡引入课题。用谜语引出电视,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看图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看电视》,讲的就是这家人看电视的.事。他们看电视和我们看电视有什么不同呢?这个谜,同学们学完课文自己就能解开”一语,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引导想象,理解词语

  本课教学中,我还重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词语,例如:“疲劳”这个词语,让学生先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意思,再想象一下妈妈“疲劳”的样子,并用几句话说一说。像这样,对一些聚集着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挖掘,不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内涵有较深的理解,还有效地渗透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多元朗读,提高能力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景,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哲理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朗读方法,把朗读与语言感知、理解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读、中体会“关爱他人”这一中心。在默读、合作读、引读中探究课文内容,在表情朗读、读中想象、读读背背中深化课文中心。

教师指导到位 学生才能学有所得──《看电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3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重点,而形近字是重点中的难点,学生容易混淆,理解是区分的关键,而形近字最大的区别就是偏旁部首。

  今天教《看电视》,有两个生字的形近字特别多:妙、精,怎么样让孩子们乐滋滋去认识它们的形近字呢?我用上了一种更儿童化的语言:找找它们的“姐妹”和“兄弟”。

  先给“妙”字找姐妹,孩子们找出来了:“抄、炒、秒、沙”!怎么记住它们呢?发挥孩子们的想像力,部首就是字的“衣裳”,看看这些“姐妹”字们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孩子们的回答令我拍手叫绝:“妙”穿的是粉红色,“抄”穿的是“蓝色”,“炒”穿的是红色,“秒”穿的是绿色;“沙”穿的是黄色。这些联想跟部首的含义很有关系,实在太有意思了。

  轮到给“精”字找兄弟了,孩子们找出了“请、清、情、晴”,偏偏没有人说出“睛”,我笑他们都把眼睛丢了。再给“情”字组词时,孩子说出了“爱情”,然后我问孩子们什么时候才能谈,他们说长大后,是呀,长大后就可以谈,他们还问,林老师有没有,我笑了,当然有了,林老师都是成年人了呀,你们长大后也可以谈呢,但是现在只能谈什么“情”呢?孩子们说了“友情”,是的,这一切的交谈都是自然随意的

教师指导到位 学生才能学有所得──《看电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4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全、奇”等生字,会写“爸、全”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感悟诗歌的韵律美,喜爱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借助插图及联系生活经历,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歌的韵律美,喜爱朗读诗歌,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重、难点与关键

  学习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朗读词语。

  全家      奇妙      精彩      关掉      球赛

  音乐      写字      交换      完成      舞蹈

  3.开火车读词语。

  二、看图说话

  1.出示挂图。

  2.小组讨论:

  (1)这是谁的家?

  (2)他家有什么人?

  (3)他们在干什么?

  (4)你知道他们现在在看什么节目?

  (5)你觉得他们开心吗?

  三、朗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明明”和爸爸在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奶奶不看电视,一直笑眯眯地看着他们。这家人看电视的表现可真奇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读读课文,看看谁先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2.“奇妙”是什么意思?

  “明明”家还有什么奇妙的事呢?

  爸爸不看球赛让奶奶看京剧;我们把电视换成音乐和舞蹈,让妈妈放松。

  3.文中是怎么说的?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4.指导朗读第2~4节。

  5.他们每个人都爱看电视,可大家都不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6.朗读第6节,想一想:每个人心中的小秘密是什么?

  7.说话训练。

  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第2~4节的内容。

  (1)因为爸爸孝顺奶奶,所以把自己爱看的球赛悄悄地换成奶奶喜欢的京剧。

  (2)因为奶奶关心我们,想让我们高兴,所以把京剧换成我们爱看的球赛。

  (3)因为我们都爱妈妈,想让妈妈放松,所以把球赛换成音乐和舞蹈。

  “明明”一家看电视的场面真让人感动,正是因为大家心中都藏着爱,所以才会发生正么多奇妙的事情。

  8.你们家看电视是什么样的?也是这么奇妙吗?

  9.朗读全文。

  四、课堂小结

  从看电视这件平凡的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明明”一家浓浓的亲情。学了课文,你们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回家和爸爸妈妈交流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通过和学生交流平时看电视的一些情况,拉近学生和本课的距离。在学文过程中,紧扣“奇妙”一词,让学生结合插图品词品句,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将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们家看电视是什么样的?也是这么奇妙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自己做的不足的方面。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家庭中的其他成员。

教师指导到位 学生才能学有所得──《看电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5

  《看电视》是一篇短小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

  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孩子有的大声读,有的轻声读,有的边读边用铅笔在划着什么,还有的读完后就与同桌交流着什么。对于这些方式,我都表示许可。在我看来,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读书的方式更是不同,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能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充分感知课文,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学生无拘无束地展示读的个性,体验着语文实践带来的快乐。

教师指导到位 学生才能学有所得──《看电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6

  电视在每个家庭中是非常常见的家用电器,几乎每个孩子都非常喜欢看电视。今天教学的课文《看电视》很有必要,它让孩子们学会了谦让的美德。

  在教学设计中,我立足于体现基础改革的新理念,紧紧围绕“奇妙”,运用看、读、演、议等方式,通过品词品句、以读代讲、演中拓展,把词语理解、朗读与感知、理解课文有机地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达到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积累知识之目的。上完这一课后,颇有感触。

  一、分步识字重内化效果

  本课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识字任务:预习中主动识字;阅读中分散识字;作业中巩固识字。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好。

  “课堂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教学生识字时没有按以往一个固定的套路读拼音、数笔画、说部件、连词语,而是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记字、辨字。当小老师写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得到增强。

  二、读中感悟重创新感受

  1、把“读”作为教学主线,陪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们实践了一个朴素的思想――重复―重复―再重复。在螺旋递进的重复中,学生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字、词、句进行了感知,在不断地词句“拼装”中,巧妙地实现了课文内容梳理、字词巩固、理清脉络等三大目标。也许,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整合思想的一种体现吧。

  2、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惜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新的阅读。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如“读了这句话你想问什么?”“‘我们’家的电视还会变频道吗?为什么?”这些开放性的问题。都使学生对课文作出了各自独特的.思考,因此,学生对问题作出了多元化的解答,也从中学会了自己品读、揣摩、推敲课文。

  3、多元朗读,培养学生能力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努力运用多种朗读方法,把朗读与语言感知、理解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读、演、议中体会“关爱他人”这一中心。在默读、合作读、引读中探究课文内容,在表情朗读、读中想象,读读背背中深化课文中心。

  三、想象识词重理解渗透

  本课教学中,我还重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词语。例如:“疲劳”这个词语,我请学生先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意思,再想象一下妈妈“疲劳”的样子,并用几句话说一说。像这样,对一些聚集着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挖掘,不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内涵有较深的理解,还有效地渗透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本课教学设计立足于体现基础改革的新理念,即紧紧围绕“奇妙”,运用看、读、演、议等方式,通过品词品句、以读代讲、演中拓展,把词语理解、朗读与感知、理解课文有机地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以达到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积累知识之目的。上完这一课后,颇有感触。

  总之,教学这一课文,学生受益匪浅,自己也觉得很成功。我在想:如果每一节课都象上这节课那么成功,那我的语文教学将回上一个新的台阶,孩子们也会在这样的教学中,如鱼得水!

教师指导到位 学生才能学有所得──《看电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7

  【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一:

  当时我正准备组织大家以小组的形式学习生字。我说道:“请大家在小组中学习这些生字,读准它们的音,再讨论一下,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未等老师说完,孩子们己迫不及待地行动了起来,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讨论,我的后半句话早已淹没在了孩子们的声浪中。我怕孩子们没听清要求,又提高嗓门,把后半句话重复了一遍。我在参与有些小组的讨论中,发现还是有不少孩子没有听到老师后半个要求。

  分析:学生们还没有听完老师的要求,便展开了讨论。表面看是热热闹闹的,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有不少小组只是停留在了对字音的反复学习上,并没有对每个字作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片断二:

  熟读了儿歌之后,我问大家:“课文里说到了家里的哪些人,他们都喜欢看什么电视?”孩子们纷纷举手,其中甲回答了这个问题:“爸爸喜欢看足球,奶奶喜欢,嗯──”甲稍微停了一会儿,正思索着。这时有那么几个孩子,边举手,嘴中边喊着:“京剧,京剧!”甲尴尬地望着我,嘴里咕哝着:“噢,京剧。”坐下了。

  分析:甲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只作了短暂的停顿,稍加思考。其余孩子便没有耐心听下去,着急的代替他回答。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甲思考、回答的权利。

  教学片断三:

  在拓展说话训练时,我要孩子们用谁喜欢看什么的句式说说家里人喜欢看的电视。乙说道:“我喜欢看动画片。”几个同学发言之后,我见丙举手特别积极,便请他发言,他说:“我喜欢看动画片。”此语一出,有的孩子便说:“刚刚说过了!”丙不服气,有些委屈地说:“我又没有听到。”

  分析:丙在别人发言时,没有认真听,结果,重复回答了。

  【教学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足够重视对孩子“听”的习惯的训练、培养。“听”是一个重要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取得外界讯息的关键,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听的习惯,极有可能对孩子的学习造成障碍。特别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已有知识局限,正是应该大量听记、大量输入、大量积累的黄金时间。而我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孩子们才会在课堂上有这种表现。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在平时的小练习中,就发现有的孩子不愿静下心来听老师读题释题,往往审错题意;有时,孩子们的作业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看来,注重对孩子“听”的训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了。一般课堂上的 “听”有以下几种常见模式,即:老师听学生(从上至下)、学生听老师(由下往上)、学生听学生(平级)。针对此,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一、以身作则

  老师是孩子们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倾听,决不在孩子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在孩子发言的过程中,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不打断孩子的回答。对孩子的发言,给与适当的评价。   

  二、细化要求   

  以往,一直要求孩子们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孩子们对此认识模糊。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如: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老师或发言的人;要听清老师或发言的人的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  

  三、进行评价 

  结合每周的评价表,对孩子这一阶段“听”的表现,做一个总结。评价分为自评、互评、教师评。内容为老师提出的听的要求。通过评价,发扬优点,更重的是指出了孩子们的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四、表扬鼓励  

  在对孩子听的习惯的培养中,少不了孩子最能够接受的方式:表扬鼓励。哪些孩子做得特别好的,应及时鼓励,必要时,要把文章做足。当然,老师更应关注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他们的进步,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喜悦,促使他们更快的进步。

  让学生敢问乐问──一年级下册《看电视》教学片段及反思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小学 吴金红

  【教学片断】

  师:(初读课文后)读课文时有没有遇到难题?看看谁是今天的问题专家?

  生:我想知道“奇妙”是什么意思?

  师:(板书:奇妙)谁来说说?

  生:我知道!我可以用分解法来解释,“奇”就是奇怪的意思,“妙”就是美妙的意思。也是“奇怪美妙”的意思。

  生:不对!我认为“奇”应该是奇特的意思。

  生:不对!我觉得是“希奇”的意思。

  (场面有点乱,几种意见相持不下。)

  师:看大家讨论得这样热烈,说明这个问题提得不错!大家找找“奇妙”躲在课文的哪个地方?找出有关句子来读一读。

  生:在第一节。(生读句子。)

  生:在最后一节也有。(生读句子。)

  师:谁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提一个问题?

  (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

  生:为什么说“我们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

  生:为什么课文的前面说“我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课文的最后一节还要说“我家看电视,可真有些奇妙”?

  生:为什么前面的“奇妙”后面用的是横线,最后一节的“奇妙”后面用的是感叹号?

  师:(板书:──)这个符号不叫横线,叫“破折号”。

  生:那什么叫“破折号”?有什么用啊?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你们能通过读课文自己解决吗?

  生:老师,我还想提问题。

  师:好,你问吧。

  生:什么是“咿咿呀呀的”?

  (许多学生都笑出声来,还说:“这都不懂啊?”该生脸都红了。)

  师:你们别笑,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他认真读书,认真思考。我想他肯定没听过京剧,谁来帮帮他?

  生:“咿咿呀呀”就是这样。(学唱京剧,全班哄堂大笑。)

  师:学得真像,懂得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真棒!

  生:“精彩”是什么意思?

  生:爸爸明明是足球迷,为什么要把精彩足球赛关掉?

  师:(板书:精彩)非常好,你问到关键了,待会儿读到这一段时,大家可要认真思考。

  生:“打盹”是什么意思?

  生:(生笑)这有什么难的!我知道,就是“打瞌睡”嘛!

  师:谢谢你帮他,不过,可别笑他,学问学问,不懂就问嘛!

  生:那么,“打盹”和“睡觉”不是重复吗?能不能只说“我和爸爸都在睡觉”或“我和爸爸都在打盹”呢?

  师:好问题!(师笑着看了看刚才回答问题的男生)你还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搔了搔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师:那好,我们读课文的时候再来解决,还有问的吗?

  生:“啥时”是什么意思?

  生:奶奶为什么不看电视,只看我们?

  生:“直叫”是什么意思?

  生:“快射门”后面为什么用感叹号?

  生:我觉得“好球,好球,”后面也可以用感叹号,为什么课文用的是“逗号”?

  生:我们家每个人心里装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不说你也知道?我就不知道呀。

  ……

  【教后反思】

  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特权”。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深层次的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以教促学”的习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以学定教。当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时,我非常高兴。高兴的是学生提的“奇妙”一词刚好是课文的文眼,与我心中确定的教学思路是一致的。接着,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奇妙”一词继续提问题,应该说学生提的三个问题是十分精辟的,我是既意外又得意,这说明一段时间来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颇有效果的。因而,我急着让学生按这条思路走下去,马上就问:“你们能通过自己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吗?” 准备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没想到,学生说:“老师,我还有问题要问。”我一时有点犹豫,让他们继续问下去吗?会不会打乱课堂教学的条理性?会不会影响教学的节奏?还好,我意识到如果一意孤行阻止他们的提问,会扼杀了他们提问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于是,我让他们继续提问,果然,学生又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课后想想,我心中固有的教学模式还是在不断地发挥作用,我差点又屈服于习惯的力量。我想,老师有容纳学生提问的雅量,学生才有想提问题的欲望吧。

  后来提的问题中,有些问题提得较为浅显,比如“咿咿呀呀”“直叫”“啥时”等,可以马上就请同学及时帮忙解决;有的问题比较有针对性,就留待讲读课文时再随机解决。从所提问题中可以看出,每个学生在一节课里,所表现出来的最近发展区是有区别的、有层次的,这也是正常的。我及时阻止了同学对某些学困生所提问题的嘲笑,并借助语言、手势、眼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保护他们提问、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

教师指导到位 学生才能学有所得──《看电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8

  《看电视》是一篇短小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在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后,仔细读课文,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当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我们全家看电视为什么很奇妙?”时,我感到很高兴,准备带领学生通过学文去解决这个问题。可是,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问题。”这时,我有些犹豫,让他们继续问下去吗?会不会打乱课堂教学的条理性呢?不让学生们提问会不会伤害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呢?这些念头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我决定让学生继续提问,学生们又提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虽然他们的问题中有些比较浅显,如“咿咿呀呀”、“直叫”、“啥时”等词语的意思,可是这可以马上请学生及时帮忙解决。有些问题有一定的'针对性,可留待讲读课文时解决。从学生每一节课的提问来看,他们所表现的是有区别的,有层次的。我及时阻止了同学生对某些学困生所提问题的嘲笑,并借助语言、手势、眼神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积极性,让他们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教师指导到位 学生才能学有所得──《看电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9

  《看电视》时,我让孩子们看课文插图,随机提问:“图上画了谁?”不少孩子的回答爆出“明明”这两个字眼。我听得有点雾水,片刻反应过来。原来文本里有这样一句话: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却把一场精彩的球赛关掉。它给孩子们造成了误解。当然,更多的人还是提“我”的。于是泾渭分明,课堂上出现“明明”派与“我”派。我便向正确答案持有者――“我”派成员提问:“你为什么说‘明明’不是名字?”答案既显力度又显深度,可谓精彩纷呈:(生1)如果“明明”|是名字,课文里会说“爸爸和明明”;(生2)这里的“明明”的意思是“本来”;(生3)“我”都不知道为啥换成京剧,所以换频道的人就只是爸爸,没有“明明”……“明明”派成员全军覆没,因为他们恍然大悟的表情“出卖”了他们的心。

  备课时,我忽略了这个“明明”,因此乍听课文中小主人“我”变成“明明”很惊讶。殊不知一年级的小嫩娃阅读能力有限,对某些句子的理解产生偏差再所难免。我站在成人角度想当然,却产生了应该需要避免的`失误。往后,我得注意以学生角度为出发点去解读教材,思孩子们之可能所想,继而真正服务于学生,让教师、文本、学生展开更有效的对话。幸亏这次能亡羊补牢,可是引以为鉴,下不为例才是最重要的,毕竟风云万变,亡羊补牢并非都能成。

教师指导到位 学生才能学有所得──《看电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10

  《看电视》教学片段及课后反思

  【教学片断】

  师:出示词语“奇妙”,这个生词宝宝谁认识?

  生:“奇妙”!

  师:我们来读读课文第2节,看看奇妙在哪里?

  生(读):爸爸爱看球赛,却把球赛关掉,换成了京剧。

  生:奶奶听得入了迷,我和爸爸却在打盹睡觉。

  师:“关掉”、“换”,这两个字谁认识呢?

  出示“精彩”。

  生:精彩、关掉、换。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老师请一名同学来读第3节,大家想想奇妙在哪里?

  生读。

  生:奶奶本来爱看京剧,却不看,换成了足球赛。

  生:我和爸爸看足球赛乐得直叫,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师:奶奶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奶奶想让我和爸爸高兴。

  生:因为奶奶爱我们。

  师:大家想想,平时我们自己的爷爷奶奶是怎样对我们的呢?

  生:奶奶把好吃的都给我留着,也看着我吃。

  生:奶奶做的饭我如果吃得多,奶奶就特别高兴。

  师:对,爷爷奶奶都很爱我们,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浓浓的爱意来读一读这一小节吧!先同桌互相读一读。

  生读。

  师: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你读得真不错,口齿清晰、发音准确,更重要的是读出了奶奶看到我和爸爸看球赛时那种高兴,我想,你的奶奶也一定很爱你。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第4节,看看奇妙在哪里?首先,我们来认识两个字,出示“写”、“蹈”。

  生:我们都不看球赛了,是听音乐、看舞蹈。

  师:为什么我们要换台呢?

  生:因为妈妈修改了文稿后很累。

  生:我们想让妈妈看电视休息。

  师:你们说得真好,我们四个人一个小组来读吧!

  师:谁来给大家读读第5节呢?

  生读。

  师:大家想一想,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呢?

  生:关心家里的人。

  生:宁可自己不看,也要让家人快乐。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每个人的心里装的都是“爱”。

  生:最后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来读一读今天的生字。

  【教学反思】

  一、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学生是阅读主体,阅读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针对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不够强的特点,我安排的教学思路是:初读感悟──深入体悟──获得教育──课文拓展。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以情激趣,升华主题,引导学生关爱父母,体贴长辈的行为。

  二、以读为本,把握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

  我们认为,“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牢牢把握住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式的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如: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题,从读得正确到读出一定的语感;初次接触课文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朗读的方式进行“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在多次朗读后,让学生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话,开展两人竞赛,读出自己的理解;学习完课文后,补充一定的阅读材料等。

  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读”使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了较有深度和广度的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三、分步识字,落实课程目标的全程理念

  随文分散识字是课程标准低段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在解决“识”和“写”的问题上,我采取了“分散识字、集中书写”的原则,即教材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我们通过多次的呈现分阶段识记;要求学生正确书写的字,我们一般安排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一般为一节小课约20分钟)让学生书写。

  就本课而言,笔者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识字的任务:

  第一阶段在课前预习,学生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和识字能力记一定量的生字。

  第二阶段在课堂教学,老师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分散、适时地安排一定量的识字教学。

  第三个阶段在课后,采取开火车的形式集中复习、巩固生字的识记。

  四、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

  作家毕淑敏女士在她的亲情散文《爱的回音壁》里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帐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间不容分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脑的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

  这群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小学生是否能腾出手来完成给予和关爱他人的任务呢?语文教学便承担了这样的使命。《看电视》这首短小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感人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对现在的学生很有教育意义。教材如此的贴近生活,怎样让学生的心灵受到真正的洗礼?我想,只有给予学生时间充分地读,去发现自己长辈对自己爱的表现,才能去领悟课文蕴涵的人间亲情。

  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这节课就是唤醒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

  教学是一种唤醒,是对学生学习、创造潜能的唤醒,是对学生自信心和奋进精神的唤醒。“唤醒未被知晓或沉睡的能力”。这便是我们语文教学要追求的理想境界。人们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永无止境的。“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惟其如此,才使人朝朝暮暮、留连忘返。

教师指导到位 学生才能学有所得──《看电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11

  以下是小学课文《看电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

  《看电视》教学反思

  《看电视》是一篇充满温情、充满爱的课文,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好好领会其中的内涵,学生爱家的情感将会得到一定的升华。而对于被誉为掌上明珠的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体会其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她们的心中就是自己最重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哪能主动关心别人呢?

  在执教《看电视》这一课时,我并没有直接让学生思考这家人看电视的奇妙之处。而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一想:平时在家里看电视发生过什么事情?我预设到孩子们可能会不好意思说,所以我鼓励学生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事情讲一讲。这时,几个孩子纷纷而谈, 生 1:有一次我和爸爸抢遥控器,爸爸一动,我就哭,妈妈就来帮我,最后,我和妈妈获胜了。生2:我家里的人都喜欢看动画片,因为我喜欢看。此时,我并没有否定孩子们的做法,适时小结:我们看电视总喜欢看自己喜欢的,可有一家人与我们却不一样,他们家看电视可真有些奇妙。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他们家里的人是怎么看电视的?采用同桌互读的形式,展开讨论,学生汇报。当学生读到“身为足球迷的爸爸爱看球赛,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还有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等句子时,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学生通读上下文后很快找到了答案,生1:因为奶奶喜欢看京剧,爸爸爱奶奶。生2:奶奶爱我们,想让我们看。生3:我爱妈妈,让妈妈休息休息。通过孩子们的回答,我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来说话。师:我家看电视可真有些奇妙,那是因为我们心中都装着一个秘密。于是,我趁机问:“你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了吗?”几个比较醒目的孩子马上领会了:“爱!”其他同学也恍然大悟地点头了。再将课堂回归到课初的谈话,孩子们都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然后将互相关爱美德引申到课外,让学生运用在生活实处。

  我明白,要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领会书上那种温情确实是有点难度,但是发现,现在的孩子确实是缺少这种爱的教育。孩子们觉得长辈爱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他们却不懂得怎么去爱。这必须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统一,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借助教科书中一篇篇充满温情和爱的文章,渗透各种情感教育,让孩子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长。

教师指导到位 学生才能学有所得──《看电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12

  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理当为学生创造放飞灵性双翼的机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那要引导学生做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下面这一教学片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思想。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5课《看电视》是一篇短小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

  教学《看电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在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布置了学习任务:

  尝试运用“发现法”学习课文:

  仔细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并强调学生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发现得多,看谁的思维最敏捷。

  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室里呈现出书声琅琅、圈圈画画、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交流时,各小组的同学都争着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爸爸明明是个球迷,不知为啥把精彩的球赛关掉’,这个‘关’字用得不对。”我一听,愣了一下,没想到一年级的学生敢向教材挑战,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了提问题的同学,像在问:怎么会提这样的问题呢?我做了临场应变,马上用一种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学生说:“你真勇敢,能谈谈你的看法吗?”这名学生听到老师这样说,马上自信地说:“既然是在看着球赛的过程中换成京剧的,就不应该用‘关’ 字而应该用‘换’字。”多好的想法啊,我便来个顺水推舟:“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到底是用‘关’字还用‘换’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再读一读、议一议,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们同学一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同学们的表现欲望被激活了,读书声、议论声充满整个课堂。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学生们积极踊跃:

  有的说:“我同意应该用‘换’字,因为我们平时不想看一个节目时,通常都是换频道选另外的节目的。”有的说:“我也同意,因为当时给奶奶看喜欢的频道,一转换就行了,根本不用先关掉。”有的说:“我认为用‘关’字比较好,因为在一节诗里同时出现两个‘换’字,读起来就没有这么好听。”(一年级的学生能这样的看法真不容易。)有同学紧跟着说:“我反对,在这一小节之后的两个小节中都有‘换’字,所以我认为还是用‘换’字好”。

  有发言,有补充,有辩论。尤为可喜的是,有一名同学竟说道:“正是因为后两节有‘换’字了,所以我认为在前面才应该用‘关’字。”听完学生的汇报,我情不自禁地举起双手,几欲拍手叫好。

  一个“关”字问题的提出,击中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上呈现出探讨的气氛。这无疑是真正的读书,读书而又不盲从于书,敢于向教材挑战,体现了探索精神。当然,学生的质疑,不一定都正确,更不可能很完善,但这并不重要,只要没有大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认识。保护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示每个个体生命的风采,课堂上才能形成探究的气氛。

  此片断中,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使学生在争辩中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唤醒了个体创造的潜意识。如果能持之以恒,必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生,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后反思】

  这堂课给了我今后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一个启示,即要针对学情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一片断的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情的变化:

  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现场生成性,也就是教学的过程决定于师生的双向现场活动。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展示编制得十分细致的教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演示教案的过程,就难以上出鲜活的好课,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能根据学情的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是可取的教学艺术。

  2、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高明的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在这一教例中,我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看电视》教学案例及反思

  湖北省十堰市五堰小学 叶 敏

  【情景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进行重新的审视,确立新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教学案例】

  师:奶奶为什么把京剧换成了球赛?

  (生思考了一阵后,三三两两举起了手。)

  生:奶奶可能要去做饭了。

  师:有可能,谁有不同想法?

  生:前面说“我和爸爸都在打盹睡觉”,奶奶可能觉得我们的呼噜声太吵了,干脆让我们看球赛得了。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想想,当下雨了,而你们又没带伞,奶奶平时会怎么做?

  (一生迅速抢答)

  生:给我们送伞。

  师:奶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怕我们被雨淋湿,那样会感冒的。

  生:奶奶担心我们被雨淋湿了会感冒,生病还要打针吃药,奶奶会心疼的。

  生:奶奶关心我们,爱我们。

  师:那奶奶除了下雨给你们送伞外,还会帮你们做什么?

  生:送我上学,帮我提书包。

  生:奶奶说书包太重了,怕我压矮了。

  生:我生病的时候,奶奶最疼我了,她总会给我买好吃的。

  生:我的奶奶对我可好了,每当妈妈打我的时候,奶奶就会来帮我的忙。

  ……

  师:下雨了奶奶给我们送伞;生病了奶奶会给我们买好吃的,受罚时奶奶会为我们求情。可奶奶为什么要对我们这么好呢?

  生:那是因为奶奶疼爱我们。

  生:是因为奶奶喜欢我们。

  生:是因为奶奶关心我们。

  生:是因为奶奶爱我们。

  师:是啊,奶奶是这么地关心和爱护着自己的晚辈。那你们说说看,课文中的奶奶为什么把京剧换成了球赛?

  (生非常兴奋,纷纷举手)

  生:奶奶想让我和爸爸看球赛。

  生:奶奶想让我和爸爸开心,那么她也就开心了。

  (一生很急切地插话)

  生:对呀,奶奶还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呢!

  生:这是因为奶奶爱我们。

  师:这是因为奶奶心里装着对我们的爱。奶奶这么爱我们,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生:奶奶生病时给她倒开水。

  生:帮奶奶洗脚。

  生:帮奶奶穿针。

  ……

  【教学反思】

  《看电视》是一首短小的诗歌,生动的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感人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奶奶对孙子辈的慈爱是世上最真最实最平凡的爱,正因为这种慈爱得到的太容易了,一年级的小朋友不能更深切地感受和体验,但教师又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所以我采取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回忆生活的方法,让学生在回忆中一点一滴地体会到奶奶的爱,让亲情在回忆里重生。另外,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而且要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如果仅仅依靠在课文的熏陶感染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学生联系生活,不断地在生活中实践,才能使情感得以升华,品德修养得以提高。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教师于其中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决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重引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让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得到提升,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充满自主、和谐和真情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新课堂。

教师指导到位 学生才能学有所得──《看电视》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13

  《看电视》是一篇短小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

  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孩子有的大声读,有的`轻声读,有的边读边用铅笔在划着什么,还有的读完后就与同桌交流着什么。对于这些方式,我都表示许可。在我看来,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读书的方式更是不同,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能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充分感知课文,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学生无拘无束地展示读的个性,体验着语文实践带来的快乐。

  小学一年级语文《看电视》教学反思3

  在课文开始之前,我以谜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当学生猜出谜底为电视时,接着我让他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我觉得这比齐读更有效率,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接受水平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齐读后某些能力好的学生能够找到答案,而接受能力较弱些的学生就不明白了,所以我干脆让他们自己读,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阅读习惯去寻找答案。在自己熟读的过程当中,慢慢地学会了课后的生字新词。教学生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去认读,再加上音节去拼读,然后分析生字的结构,部首,组词,接着用比赛的方式小组进行选词造句,以便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但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小组合作没有体现出来,生字的识记能力没有体现等,今后有待改正。

再来一篇
上一篇:《菜园里》说课教学设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