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记忆高考历史知识点?是很多文科同学都会产生的疑问,因为准确地记忆高考历史知识点,会帮助我们快速掌握高考知识,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大全一
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兴盛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宋代儒学发展形成“理学”。
(2)主要人物
a.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他们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b.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主要思想:认为理先于气,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
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深远,对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2.陆王心学
(1)南宋的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明朝的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评价: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3.影响
宋明理学的形成,是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进程。宋明理学历经了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对程朱理学的评价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具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强调力行。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的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等,这些都属于封建糟粕的思想。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大全二
一、农民阶级的抗争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爆发原因:列强加紧侵略;阶级矛盾尖锐;自然灾害。
2、斗争过程: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1856年,通过北伐和西征达到军事上的全盛;1864年,失败。
3、重要文件:前期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后期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
4、失败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5、时代特征:利用西方宗教;反封建反侵略;主张学习西方;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900年)
1、爆发背景:反洋教斗争发展,民族矛盾激化。
2、口号:扶清灭洋。
3、结果: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
4、作用:反映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二、地主官僚阶层的变化
(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使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
(2)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
(3)性质:封建地主官僚发起的旨在挽救清王朝的一场自救运动
(4)概况:在外交、经济、军事、教育方面改革。
(5)后果:最终失败,但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2、清政府“新政”(20世纪初)
迫于内外压力,宣布君主立宪,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最后成立“皇族内阁”。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
1、维新变法运动(1895年-1898年)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结果:变法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地主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
2、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背景和条件:
社会根源:民族危机的加重与满清政府变革的局限
组织准备: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
政治纲领: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思想舆论: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民主思想的传播
起义锻炼:革命党人发动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
(二)武昌起义的初步成果
起义爆发并胜利:1911年10月10日
成立革命政府: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旧官僚)
重大影响:在一个多月内有10多个省区宣布独立
(三)辛亥革命的两大成果与最终结局
1、两大革命成果:
①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首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临时大法
2、最终结局:
①清帝退位:1912年(1644年-1912年)
②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
3、革命意义:
①_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抗争——五四运动(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性质: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4、经过: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后期中心在上海,主力为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5、意义: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1.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1)背景:中共以开展工运为中心任务,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
(2)概况(1922~1923):起点--香港海员罢工;终点--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3)教训: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2.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条件:中共的推动:发表《主张》(1922);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1922年“二大”);孙中山的转变(同意联合工农);共产国际的推动。
(2)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1924.1.)
(3)意义: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的开始
3.北伐战争
(1)背景:革命形势的高涨(统一战线的建立)
(2)概况:组织者:广州国民政府时间:1926.7.~1927.7.
(3)结果:“四一二”(蒋)政变、“七一五”(汪)政变,大革命失败。
(4)教训:中共没有坚持领导权,没有独立的武装。
(三)国共十年对峙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立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_总方针;
3、秋收起义(毛泽东):文家市决策--由城市转向农村;
井冈山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一条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4、红军长征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
经过:遵义会议(1935年):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转危为安。标志着中共由幼稚开始走向成熟;
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结果:长征结束,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5、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全民族抗日活动高涨。
和平解决的原因:民族危机严重;中共的努力;国民党内部分化
和平解决的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6、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
(1)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开始
(2)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标志:国民党发布《合作宣言》及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1937年9月)
(3)国共联合抗战
①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三会战一大捷;共产党敌后战场:一大捷一根据地。
②相持阶段(1938年10月):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中共粉碎日寇“扫荡”;击退国民党_高潮。
国民党政策重心的转移: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溶共、防共、限共、_”的方针;制造皖南事变。
(4)抗战的胜利(1945年)
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7、解放战争(1946-1949)
背景:两种命运的较量(抗战胜利初期):
(1)中共七大提出和平民主的建国方针;
(2)国民党六大提出独裁内战的方针;
(3)重庆谈判
原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需要时间;毛泽东为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争取和平建国;
结果:签定《双十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主要经过:
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
重点进攻:蒋介石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战略反攻:“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结果:解放战争胜利: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23日解放南京。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_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3.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树立了榜样。
4.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大全三
历史: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_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2.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3.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
14.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需要注意的几次重要会议
1、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文家市决策、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3、纠正党内的错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4、制定国共合作方针:中共三大、瓦窑堡会议;
5、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
6、党的指导思想: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大全四
罗斯福新政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2、时间:1933年。
3、罗斯福新政的目的:不消除经济危机。 前提: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手段):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4、新政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5、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大全五
1935年12月9日,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_,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以下是新东方网高考网小编整理的一二·九运动简介,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1935年12月9日,北平发生的“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北,接着又向华北发动了新的侵略。1935年下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进一步控制察哈尔,并指使汉奸殷汝耕在冀东成立傀儡政权。国民党政府继续坚持不抵抗政策,竟准备于12月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华北政权特殊化要求。失地丧权,亡国灭种的大祸迫在眉睫。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爱国学生6000余人,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_本帝国主义”等口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_。国民党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30多人被捕,数百人受伤。10日,北平各校学生宣布总罢课。在“冀察政务委员会”计划成立的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各界群众1万余人又举行_,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之后,天津学生又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人民中间宣传抗日救国。杭州、广州、武汉、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继举行_。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战争作了思想准备。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大全相关文章:
1.2020高考历史知识点大全
2.高考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3.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4.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5.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6.2017年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
7.高考历史必背知识要点汇总2020
8.高中历史知识点超详细归纳总结
9.有关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
10.2020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